1869年,清政府的“京師同文館”課程設置為:
第一年:認字寫字,講解詞句和淺書
第二年:練習文法,翻譯短篇資料
第三年:各國地理和歷史,翻譯短文
第四年:數理啟蒙,代數,翻譯公文
第五年:物理,幾何原本,翻譯書籍
第六年:機械學科,微分積分,測量,翻譯書籍
第七年:化學,天文,國際法,翻譯書籍
而今天,我們的英語教育中,初中、高中、大學都是在背單詞、學語法;
大學的英語專業增加了一些專業課程,但是都沒有超過社會常識的范圍;
科技和法制是現代社會的基石,但英語專業課程對科技英語和法律英語鮮有涉及…
到了二十一世紀,英語教育課程體系的科學性甚至還不如晚晴時期。
這導致一方面英語專業失業率高,同時企業卻招不到合格的翻譯人才。
成為一名優秀的翻譯,遠遠不是拿到翻譯資格證書這么簡單。以文學翻譯和時政交流為主的翻譯考試體系,離社會各行業對翻譯的實際需求相差很遠。不少專業八級、持有二級翻譯證書的譯者,仍然看不懂專業的外文文獻,例如法律合同、工程資料等。
如果你的英語學習終極目標僅限于學好口語或者拿到翻譯資格證書,你的思想就限制了你的成就。中國人的口語學得再好,也不可能超過十七世紀北美種植園里不識字的黑奴;各種考試的確是能力的外在證明,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證書可以讓你有資格當上總統、或成為某一領域的專才。在全民學英語的時代,外語工作者的價值不在于能做英語工作,而在于會做其他人做不好的專業英語工作。
二十一世紀的產業競爭,要求英語翻譯行業足夠了解專業的科學和行業知識,為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溝通的橋梁。外語只是一門語言課,本身不能幫助學生合理充分的掌握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醫學等近代基礎學科知識。脫離了專業知識,翻譯本身并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;相反,倒是可能為客戶帶來重大的損失。我們的一個珠寶行業的客戶,曾經因為企業形象視頻翻譯拙劣,在一個國際展會上顆粒無收,還飽受嘲笑。
語言學習不能代替專業知識的學習。中國近代最早的科技英語翻譯都是大科學家。李善蘭、徐壽、華蘅芳、徐建寅等不但是最早接觸西方近代科學的中國人,也是最早從事科技翻譯,普及現代物理、化學、彈道學、幾何學、數學、醫學等知識的人。
在機械、化學、電子、醫療、法律等領域,文檔的閱讀和理解需具備大量的專業知識,更不要說進行準確的翻譯了。今天的文科學生,接受的科學教育本來就少,兼之高考不考理科知識,對有限的物理化學課程根本不重視。慈禧太后當初不理解為何載貨比木船還多的鐵船可以浮在海面上;今天很多中國文科生,掌握的自然科學知識比起慈禧老佛爺是半斤對八兩的關系。很多科技文檔在翻譯后,只保留了40%-60%的原文意思,其他的都損失或者被扭曲了。如果一個人吃的米里面,60%都是沙子,那您想會怎么樣。
翻譯考試體系,是針對政府部門的外事需求量身定做的,應用場合主要是時政、文化和經濟交流。企業界沒有機會和外商談中外友誼、改革開放,我們面對的是挑剔的客戶和先進的產品。有翻譯需求的企業需要的是精通電子、機械、化工、法律等專業領域的實用性翻譯人才,需要掌握大量專業知識,進行正確的理解和翻譯。不少譯員只能就新聞事件洋洋灑灑的發揮,翻譯一段螺栓螺母的安裝規范則漏洞百出,甚至搞不清楚螺栓和螺母的區別。兼具理科知識修養和精進的外語能力,同時邏輯思辨能力強的中高級翻譯人才缺口甚大。而教育部門遲遲不能對這一問題有科學公允的認識,遍地開花的“科技英語專業”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,培養計劃和普通“英語專業”幾乎沒有差別。享受著由現代科技保障的富足、方便的物質生活,我們的外國語言類學生對現代科技的了解幾乎為零…